当前位置:
关于对《聊城市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24-2027年)》(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
公告内容
草案内容
草案解读
公众意见及建议
我要发表意见

大健康产业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全市4条标志性产业链之一,既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健康需求,推进“健康聊城”建设的重要支撑。为深入贯彻国家关于健康中国战略的总体部署,全面促进医疗卫生与健康服务深度融合,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大健康产业体系,根据《山东省医养健康发展规划(2023—2027年)》鲁政字2023162等政策文件,我委起草了《聊城市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24-2027)》(征求意见稿)现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和建议。希望公众和有关单位积极发表意见和建议,请将意见和建议反馈至市卫生健康委。

起止时间:2024914日至1013

联系人:史振玉  联系电话:0635-8438582

电子邮箱:zyyfzk@lc.shandong.cn

通信地址:聊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昌路76号



大健康产业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全市4条标志性产业链之一,既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健康需求,推进“健康聊城”建设的重要支撑。为深入贯彻国家关于健康中国战略的总体部署,全面促进医疗卫生与健康服务深度融合,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大健康产业体系,根据《山东省医养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23—2027年)》等政策文件,制定本规划。

一、基础环境

(一)发展基础

健康资源禀赋优良。聊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大汶口文化、史前文化、运河文化等多重文化资源。辖区内水系发达,“江北水城·运河古都”品牌形象深入人心。聊城是“中国温泉之城”之一,地下温泉面积占市域总面积的6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32%。水城交融的大环境、遍布全市的温泉资源、历史悠久的阿胶、享誉全国的梵呗、面积广阔的林海等相互叠加,形成了生态、文化兼具的健康资源宝库。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围绕文旅康养”等重点领域,推动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保健食品、中医中药等多业态深度融合发展。2024年,大健康(医养健康)产业增加值突破254亿元。生物医药生产企业39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84家;保健食品生产企业51家。阿胶全产业链营收70多个亿,桑黄产值4亿元,灵芝产值25亿元,形成阿胶、桑黄、灵芝“聊城新三宝”品牌

政策支撑愈加有力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全市上下统筹推进大健康产业建设,后出台了《关于支持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聊城市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加快阿胶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冠县灵芝产业发展规划》《临清市桑黄全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4—2026年)》《关于加快“聊城新三宝”发展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为我市大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政策环境。

(二)存在问题

聊城市大健康产业近年来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为地方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在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一系列制约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也逐渐显现。

综合实力不强。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相对较小,没有形成规模效应与品牌优势;医疗器械领域发展滞后,高端产品与技术创新不足;保健食品品牌市场影响力有限,品牌建设与推广力度需加强;中医中药资源丰富,地域发展不平衡,影响了其在全健康市场的竞争力与影响力。

链条延伸不够。聊城市大健康产业链存在层级偏低、链条较短的问题。中医药种植环节分散、品种单一及技术滞后,制约了中药材的规模化、标准化。同时,专业人才短缺,发展同质化现象突出,不利于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创新能力不足研发投入不够,高端创新平台数量有限,行业领军人才匮乏,制约了大健康产业的技术创新与转型升级,不能满足创新产业发展需求。此外,区域创新生态尚不完善,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发展滞后,产业集群化水平不高,要素支撑体系不健全,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均成为制约产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

(三)发展环境

未来35年,是聊城大健康产业跨关口、培优势、上台阶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市应牢牢抓住新机遇,主动应对新挑战,积极抢占大健康产业“新蓝海”。以知名道地药材和特色药材为基础,融合一二三产业的康养旅游精品发展模式,建设中国中医药文化体验示范城市。

新机遇。聊城先后被列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动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系列国家战略,同时,还列入省会经济圈一体化、济南都市圈、鲁西崛起等省级战略,给聊城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国家对健康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加,为聊城大健康产业提供了政策保障和发展机遇。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健康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持续增长,为聊城大健康产业带来市场机遇。科技创新不断推动产业技术水平提升,为聊城大健康产业注入新活力,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

新挑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严重冲击,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大健康产业发展外部环境更趋复杂;随着健康产业市场的不断扩大,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聊城大健康产业面临着来自其他地区企业的竞争压力。国内外政策环境的变化可能对大健康产业产生重大影响聊城市大健康产业需要密切关注政策动态,及时调整经营策略。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新发展理念内涵,坚持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开放合作、共享共赢的指导思想,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聊城市在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和中医中药等方面的产业优势,加快构建现代化大健康产业体系,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加强科技创新和模式创新,推动大健康产业与新技术、新业态深度融合,培育新增长点。

坚持绿色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大健康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产业格局。

坚持开放合作。广泛开展区域合作,对内积极拓展黄河流域、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地区合作交流,对外巩固欧美、深耕日韩、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创新行动,积极融入全球大健康产业链和价值链。

坚持共享共赢。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促进大健康产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三)发展目标

2027年,基本形成以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和中医中药为主导的产业链条完善和集群发展的产业体系。

产业规模更大。大健康产业实现快速增长,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大健康(医养健康)产业增加值突破30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达8%。培育大健康产业领域百亿级企业1家、50亿级企业5家、10亿级企业10家。其中规上阿胶企业达到20家,营业收入达到100亿元,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阿胶产业集群。

聚集效应更显。大健康产业空间布局更加优化,产业集群发展、功能集合构建、项目集中布局、资源集约利用成效显著增强。重点园区持续升级提质,建成1-2个国家级、省级大健康产业聚集区。力争建成大健康产业各类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26个。新建成一批市级健康服务业集聚区。

发展环境更优。制约大健康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得到有效破解,推进大健康产业标准化建设,实施健康领域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大健康市场体系加速完善,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规范、行业自律的良好发展氛围,营商环境更加优化。大健康产业政策支持、统计监测、行业规范及标准等体系持续健全。

、区域布局

根据聊城市各县(市、区)大健康产业发展基础、区位优势、生态优势、资源要素配置条件以及发展定位,推动大健康产业集聚化、特色化发展,构建“三核引领,两带拓展(文旅康养带、林下经济带)、全域协同(一县一策一品)”的大健康产业发展新格局。

(一)三核引领

聊城市将原有生物医药产业链全面升级并拓展为大健康产业链,这一举措不仅彰显了聊城市对于健康产业未来发展的深刻洞察,也标志着大健康产业正式成为聊城市四大标志性产业链之一。大健康产业链以生物医药、健康食品、医疗器械为三大核心引擎,在三核引领的战略布局下,聊城市大健康产业链通过全产业链发展、科技创新、品牌建设和文旅康养融合等方式,不断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二)两带拓展

古运河文旅健康养生带。城的古运河文旅健康养生是一个集文化、旅游、健康养生于一体的综合性发展区域,充分利用京杭大运河聊城段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通过一系列项目的建设和活动的开展,打造一个具有独特魅力的旅游目的地。充分利用东昌府、临清、阳谷等运河沿岸县市、区众多的古建筑、历史遗迹、自然景观,挖掘运河文化丰富内涵,加强聊城古城区、山陕会馆、运河博物馆、运河钞关遗址公园、鳌头矶等旅游资源的修复保护和创意开发,建设一批养生主题度假区,与休闲度假、养老健康等主题有机结合,展现江北水城·运河古城的深厚底蕴和巨大魅力,打造寓养于游的运河文旅健康养生产业带

林下大健康区域发展带。在不影响森林生态功能的前提下,鼓励利用各类适宜林地发展林下中药材。以自然资源禀赋、生态区位为基础,科学引导林下中药材形成产业集聚和发展特色,鼓励企业发展林下药材精深加工,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鼓励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发挥其在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加大对林下种植、养殖、加工等技术的研发投入,引导和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同推动林下中药材种养技术的研发及应用,形成产学研合作机制。积极做好中药材技术服务和支撑,优化林下中药材产业布局,逐步达到林下中药材产业规模化和区域特色化。推动林下大健康产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各具优势的特色观光旅游、生态旅游、森林康养和自然教育产业。

(三)全域协同

东昌府区:深化医养结合、升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普及安宁疗护服务、建设康复医院与护理院,加强政策支持与机制创新,全面推动大健康产业发展,建高品质大健康服务体系。

茌平区以成无己中医药文化为核心,挖掘成无己文化内涵,擦亮无己名片,争创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临清市:深化桑黄产业布局,强化科技引领与品牌塑造,旨在拓宽产业边界,迈向高端化、多元化发展。融合文旅康养元素,推出特色营养膳食,打造集医疗、养生、旅游于一体的综合发展模式。

冠县:以灵芝产业为主导,推动灵芝产业的融合发展,提高产业整体效益,提升产品附加值,努力宣传推介冠县灵芝的市场知名度和产品美誉度,打造“冠县灵芝冠九州”品牌形象。

莘县:以伊尹文化为主线,以药膳和健康食品为重点,依托龙头企业,深化产学研合作,强化政策支持,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加强品牌宣传和推广,培育一批具有莘县特色的伊尹文化系列品牌。

阳谷县: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等措施,加大支持力度,鼓励农民发展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等方式的中医药种植,强化农企合作,逐步打造道地药材品牌。

东阿县:依托高度集聚化发展的“阿胶+”产业,推进医疗健康、养生养老、文化旅游、中医药等多业态融合发展,完善东部医药产业基地、西部医养产业基地两翼齐飞”“防未病和治已病同步发展的大健康产业格局,争创全国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先行区。

高唐县:以鲁十味道地药材“瓜蒌”为主要发展对象,通过深化种植与加工技术革新、强化产品品质控制、拓展健康产品线,加大市场推广力度,实现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

开发区:致力于吸引和培育大健康领域的龙头企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制造产业,推动产业集聚和产业升级,形成1-2个具有竞争力的大健康产业基地。

高新区:针对生物制药、中医中药产业、化学药产业、医疗器械产业、医养结合产业等领域,重点攻克制剂研发、材料研发、医药中间体、健康大数据等关键技术。同时,面向技术创新型药品与器械企业,加大招商与人才引进力度,力争将高新区打造成山东省重要的医养健康产业融合创新先导区。

度假区:将依托聊城健康科技产业园、朱老庄医养健康文化园等现有资源,以北京积水潭医院聊城医院为引领,不断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积极招引具有影响力的大健康产业品牌,吸引更多优质资源汇聚

四、重点领域

(一)集群化发展生物医药产业

建成一流生物医药产业生态集群,延伸生物医药产业链条,做大做强链主企业,做精做细链条企业,全面增强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核心竞争力。

大力发展生物药。聚力生物技术关键紧缺环节,依托华润昂德生物药业、阿华制药等骨干企业,加强研发能力创新,持续推进生物医药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完善生物医药产业“未来工厂”新体系。以华润生物产业园、东阿阿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胶类中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为依托,提升医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发展阿胶系列产品、经典名方制剂与小分子低聚肽、抗体药物、基因工程药物、新型重组蛋白等产品,打造全省生物医药产业高地。(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参与单位: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市市场监管局)

重点发展化学药。加快化学药核心技术产品替代,开发基于新结构、新靶点、新机制的原研药物,推进改良型新药上市,积极承接国际化学药制剂梯度转移,加大专利到期药物仿制药等短缺药物开发,提升特色原料药及中间体、高端和新型药用辅料,建设全球医药外包生产基地。以东阿县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重点,按照国际药物研发标准,积极开发引进国际专利即将到期的大品种、临床急需仿制药,推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在药物研发领域中的应用。积极引进国际知名企业的尖端技术,特别是聚焦于化学药核心技术领域的最新成果。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参与单位: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市市场监管局)

全面发展药物流通。加快建立布局合理、技术先进、便捷高效、绿色环保、安全有序的现代医药物流服务体系支持有实力的药品批发企业、药品零售连锁企业稳步扩张,构建以大型骨干企业为主体、中小型企业为配套补充的现代药品流通网络。支持药品零售连锁企业以多种形式有效融入社区服务商圈,实现药品流通对基层的有效覆盖,提升人民群众用药的可及性、便利化,加快医药冷链物流发展,提升医药冷链物流产业化水平。建设市级生物医药发展平台,精准实施补链、延链、强链策略,积极组织投资推介会、项目对接洽谈等活动,以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紧密合作与协同发展。(牵头单位:市商务局;参与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卫生健康委、市市场监管局)

 

 

 

专栏1 生物医药产业重点任务(项目)指标

生物制药:重点发展抗体药物、基因工程药物、疫苗等生物制品,推动创新药物研发和产业化,持续推进生物医药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

化学药:加快化学药核心技术产品替代,开发基于新结构、新靶点、新机制的原研药物,积极承接国际化学药制剂梯度转移

药物流通:加快培育医药流通企业,支持有实力的药品批发企业、药品零售连锁企业稳步扩张,建成面向全省、辐射全国的药品现代物流配送中心1-2家建设市级生物医药发展平台1个。

(二)高端化发展医疗器械产业

构建以创新引领产业发展的医疗器械创新生态,形成研发、生产、流通、销售等全方位一体化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新格局,积极融入省会医疗器械发展集群。

支持医疗器械企业技术改造。加大对医疗器械企业技术改造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采用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进行技术改造,推动企业扩大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对制造业企业符合条件的技术改造项目,按其设备购置额、技术改造投资额给予一定比例扶持。支持企业研发高端细胞培养设备、高品质细胞培养耗材、乳房专用磁振造影设备、肢体康复机器人、医疗智控净化等新型医疗器械,增加Ⅲ类医疗器械产品数量。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参与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市场监管局、市科技局)

促进医疗器械联合开发。深化院地合作、校地合作,共建设立实验室、研究所等科研和技术研发机构1-3家强化研产联合,推动医疗与体育器械的联合开发、医疗与养老设备的联合开发、医药与日用产品的联合开发,加速医疗器械研发及成果转化,形成特色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科技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培育医疗器械领军企业。建设省内领先的特色医疗器械产业基地,引导各县(市区)加大产业布局力度,做大做强骨干企业,打造3-5家领军企业。强化产业链协同创新,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推动医疗器械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发展。搭建医疗器械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技术研发、检验检测、市场推广等一站式服务,提高产业集群的整体效率和创新能力。(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2 医疗器械产业重点任务(项目)指标

企业技术改造:支持专业化标准厂房的建设,整合资金、技术、管理等资源,加大对医疗器械企业技术改造的扶持力度。建立医疗器械实践基地1-3家。

联合开发:深化院地合作、校地合作,支持企业设立实验室、研究所等科研和技术研发机构1-3家;建立医设备、医养设备联合开发企业1-3家。

领军企业:引导各县(市区)加大产业布局力度,做大做强骨干企业,打造3-5家领军企业。

注:Ⅰ类医疗器械指通过常规管理足以保证其安全性、有效性的医疗器械;

Ⅱ类医疗器械指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应当加以控制的医疗器械;

Ⅲ类医疗器械指植入人体内或用于支持或维持生命,对人体具有潜在风险的医疗器械

(三)特色化发展健康食品产业

建成资源、技术、生产和市场要素发育完善的健康食品产业体系,培育一批在省内乃至全国、全球市场上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健康食品、特医食品企业或企业集团及品牌。

支持健康食品产品研发。支持药膳食品研发和生产,推动桔梗、阿胶等药食同源产品的发展。加强保健食品开发与创新,开发瓜蒌、金银花、丹参、山药等一批营养均衡、功效明确的新型产品积极开展食药物质试点,做大做强阿胶类、灵芝类、保健酒类、维生素类等保健产品。以嘉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梦思香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龙头,加大大豆蛋白、营养杂粮营养食品的研发,积极开拓特医膳食、营养健康等新兴市场。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参与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推动健康食品产业集群化发展按照我市资源分布,围绕东阿阿胶、冠县灵芝、临清桑黄,打造以药膳为主的“健食”产品生产和服务聚集区,重点解决灵芝、桑黄精深加工“难点”和“堵点”,支持临清申报桑黄药食同源试点,积极纳入国家药食同源目录。研发生产药食同源产品,支持企业研制“胶-芝-黄”融合产品,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擦亮“聊城新三宝”招牌。(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参与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

实施品牌培育提升工程。支持传统优势食品产区注册集体商标,加快培育区域公用品牌。鼓励运用“互联网+品牌建设”新思维和新营销方式,培育食品细分行业领先的特色品牌和“专精特新”企业,持续编制和公布聊城特色优质食品目录。鼓励食品领域优秀企业参评山东省高端品牌培育示范企业、“好品山东”品牌和省长质量奖(市市场监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农业农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3 健康食品产业重点任务(项目)指标

产品研发实现已有品种的技术升级,完成1-3个已有品种的技术和市场升级改造,升级为单品种年销售额跃过亿元台阶的大品种。研究开发并产业化2个新的大品种,其中一个审批为国健字号保健食品。力争到本规划期末,使3个产品的年销售总额突破亿元大关。

集群化发展在临清市、冠县、东阿县打造以药膳为主的保健产品生产和服务聚集区,不断拓展药膳食疗应用领域,延长产业链。加快东阿产区阿胶区域品牌打造,赋予县域联合体企业使用权,提升道地阿胶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发挥灵芝“药食同源”政策优势,冠县灵芝类保健食品生产企业两年内达到5家,灵芝类保健食品备案凭证43个。支持桑黄申报药食同源,加强保健食品研发培育。

平台建设:编制和公布聊城特色优质食品目录,培育100个地方特色优质食品。

(四)多样化发展中医药健康产业

推进以“鲁十味”为代表的大宗药材品种规范化种植养殖。完善生态种植养殖标准规范,扩大种植养殖规模,提升齐鲁道地药材品质和知名度。支持中药材品种申报有机产品、绿色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为中药材优势产区注入品牌资源、研发资源、销售渠道资源,助力农民增收、促进乡村振兴。

加强中药材全产业链条发展。充分利用国有林地林下空间,科学有序推进丹参、艾草、白术等林下中药材种植,提高林地综合效益。积极推进金银花、菊花等中药材品种规范化种植养殖,开展品牌塑造和市场推广。推广“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专业市场+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方式,积极深入开展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建设。加强中药材产地环境保护,扶持中药材生产基地规模化、标准化建设。加强中药材加工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鼓励引进集生产、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为一体的精深加工企业,提高中药材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引导阿胶、灵芝等特色中药材企业开拓日韩及东南亚市场,深化品牌国际影响力。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研发机构的合作,共同研发中药新药及院内制剂,推动中药现代化与国际化进程。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发展中医药文化旅游产业。打造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旅游产品和线路,促进中医药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支持茌平、临清、莘县、东阿打造中医药文化特色,发展中医药文化旅游产业依托马颊河生态旅游带、马西生态旅游区等发展道地药材、特色药材、药食两用药材种植,设计专题旅游线路,打造一批具有聊城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和线路。打造中医药康养度假村、中医药文化体验馆和中医药健康产品展示中心3-5,建设中国中医药文化体验示范城市。文化和旅游卫生健康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推动中医药与康养产业深度融合。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规范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和健康养老服务机构。推动中医药与体育、养老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多业态融合发展的康养产业体系。同时,加强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对中医药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举办“中医药文化服务月”、中医药文化体验活动、时令药膳大赛等宣传教育活动,加强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的宣传和推广。(民政商务卫生健康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4 中医药健康产业重点任务(项目)指标

中药材建成10家省级中药材生态种植基地。

中医药文化旅游:建成10条中医药特色旅游线路,打造8-10个中医药康养旅游打卡地。每年举办“中医药文化服务月”、中医药文化体验活动、时令药膳大赛等宣传教育活动100余

五)融合化发展“新业态”健康产业

“互联网+医疗健康”。完善覆盖城乡、便捷高效、智慧精准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建设聊城市远程医学中心,建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远程医疗服务企业1家,推动全市各级医疗机构积极开展互联网医院业务,搭建覆盖聊城市全域的互联网医院平台。全面汇聚门诊、住院、体检等医疗健康相关数据,强化数据源头治理,形成医疗健康主题数据库,为各部门政务服务、公共服务提供数据支撑。(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参与单位:市医保局、市大数据局)

“医疗+健康养老”。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体系,推动居民长期护理保险提质扩面,实现居民长期护理保险全覆盖。鼓励发展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有效衔接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制度,满足群众多层次医疗保障需求。积极推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建立高效顺畅的合作机制,建立相关机构养老床位和医疗床位按需规范转换机制,探索推广“医养互转一张床”服务模式。鼓励和支持医养结合机构连锁化经营、集团化发展,打造全市一流健康养老服务品牌。(牵头单位:卫生健康委;参与单位:民政医保局)

“体育+医疗卫生”。聚焦体卫融合模式创新,鼓励企业探索“体育+医疗”、“体育+康养”等新型业态,推动体育健身与医疗卫生、健康管理等领域的深度融合。推动成立聊城市体育医院,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和产业链“链主”企业,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赛事品牌,如沿黄河、沿大运河等自然风光的马拉松、龙舟、骑行、垂钓等健身休闲活动,促进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牵头单位:市教育体育局;参与单位:市卫生健康委)

专栏5 新业态重点任务(项目)指标

互联网+医疗健康依托聊城市远程医疗服务中心开展远程服务,积极推进各级医疗机构开设互联网医院。

医疗+健康养老实现居民长期护理保险全覆盖,建立“医养互转一张床”服务模式

体育+医疗卫生推进体卫融合理论、科技和实践创新,推动体育健身产业市场化,大力发展休闲运动产业。打造慢性病人群运动推广与处方库建设、健身气功与康养结合、体医康复中心等一批体医融合示范试点性项目。

五、主要工程

为全面提升聊城市大健康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规划了“雁阵型产业集群提升工程”,并配套实施人才工程、科技创新助力工程、智慧健康赋能工程营商环境优化工程,旨在通过四大核心战略举措,推动聊城市大健康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健康产业高地。

(一)雁阵型产业集群提升工程

“龙头培育”行动。围绕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医药流通等重点行业领域,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骨干企业。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合资合作等方式实施跨区域联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竞争力。到2027年,全市培育形成2家以上20亿级健康产业制造龙头企业集团、5个10亿级企业以及一批5亿级企业和成长型企业。

“雏鹰孵化”行动。实施中小微企业“雏鹰孵化”行动,推动中小微企业向集群化和“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增强企业产业支撑功能。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融资担保、人力资源服务、市场拓展等方面支持力度,营造创新创业宽松环境。到2027年,培育100家健康产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

“入区入园”行动围绕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重点领域,发挥各区县比较优势,培育壮大若干具有区县特色的产业聚集区。围绕园区主导产业,推动关联企业、投资商、服务商、研发机构和产业协会集聚,创新建设运营模式,提升园区建设、招商、管理水平和产业链配套能力。对入驻园区的中小微企业,鼓励所在地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出台租金减免政策。支持企业按照园区产业定位入园进区、搬迁聚集,鼓励所在地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出台政策,对符合园区主导产业的搬迁企业给予标准厂房租赁补贴。

(二)人才工程

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育力度。针对大健康产业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如公共卫生、预防医学、生物科技、医疗健康大数据等领域的专家,设立专项引进计划。以地市联办、部门联办、县市区联办等方式,积极组织用人单位参加“山东-名校人才直通车”等外出引才活动,为我市医养健康行业引进人才搭建供需服务平台

人才培养与提升工程。鼓励和支持聊城市内的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开设(中医)康复医学、针灸推拿学、中医养生学等与大健康产业紧密相关的专业,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加强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提高现有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通过政府招标建立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平台,提供在线学习、远程教学、实操演练等多种培训方式,持续更新知识和技能。将中医药人才细分为康复治疗师、针灸推拿师、中医养生顾问等多个类别,明确各类别人才的核心能力和评价标准根据不同岗位和职责的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通过制定学科负责人任期目标责任制及绩效能力考核制度等措施,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人才留用与激励机制。加强医疗机构、科研机构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工作环境和科研条件。职称评审与晋升机制中,重视基层实践经验和贡献对于具备大专学历的医务工作者,在县级及以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满7年的人员,可以申报副高级职称。通过设立科研项目资助、科研成果奖励等措施,激发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为引进和留住的人才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支持,包括住房、子女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保障。建立定期沟通机制通过召开座谈会、茶话会等形式,加强与人才的沟通交流。

(三)科技创新助力工程

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大健康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围绕高端医疗器械、体外诊断、抗体药物、检测装备、中医药、健康食品等技术领域,依托大健康产业领域相关企业及高校院所,组织实施一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突破制剂研发、材料研发、医药中间体、健康大数据等一批关键技术,鼓励企业牵头联合优势力量组建创新联合体,培育牵引性、支柱性的重大技术和产品,提升大健康产业链的科研创新能力。

构筑高能级创新载体。聚焦重点领域,布局建设一批市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争创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院士工作站。持续推进华润生物(东阿)产业园等载体建设,加快集聚医养健康领域创新资源。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强科技型企业培育。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构建遴选、入库、培育、认定工作机制,在中药、生物药、化学药等医药领域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引导人才、服务、政策、资本向高新技术企业聚集。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加强产学研合作,开展对大健康产业有重大引领和拉动作用的关键核心技术、共性技术的联合攻关,积极承接省、市相关重大创新工程

深入实施“揭榜挂帅”制度着力汇聚人才、集成资源、按图索骥,持续推动“揭榜挂帅”工作开展,调动全社会力量进行科技攻关,助力企业打破发展技术瓶颈,提升引才聚才实效,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不断释放科技创新潜能,为全市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科技力量。

(四)智慧健康赋能工程

搭建健康大数据基础平台。建立标准统一的健康大数据信息平台,实现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数据互联互通共享。分别建成全员人口信息库,收集存储聊城市居民的基本信息,为健康管理和公共卫生服务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库,记录居民健康信息,进行动态管理和跟踪;优化电子病历库,打通信息壁垒,助力医生掌握病史和治疗过程,提高诊疗效率和质量;完善基础资源库,包括医疗资源、药品信息、医疗设备等基础数据,为医疗决策和资源配置提供参考。

优化全民健康智能管理服务平台。推进聊城市数字化医共体建设,借力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新型全民健康服务体系。建立远程会诊、远程心电、远程影像、检查检验、病理诊断和消毒供应等中心,推进县域内医疗资源共享与互认,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建立家庭医生电子签约系统,提升服务标准化与可及性,实现全方位全周期健康管理服务,推进有效签约、规范履约

推动聊城市“中医药+妇幼”模式数智化升级。在全市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部署统一的妇幼健康服务信息系统,优化服务流程,促进“中医药+妇幼”提质增效;不断完善聊城市、茌平区2家已投入使用的智慧共享中药房的服务流程,扩大辐射范围,争取再增加3家智慧共享中药房,提高市域覆盖率,不断增加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获得感。

)营商环境优化工程

强化政策支持与发展保障。制定并实施一系列全面、系统的政策体系,涵盖市场准入、行业监督、土地供给、技术创新等方面,为大健康产业的各个环节提供有力支持。特别加大对大健康领域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落实贷款、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激发企业市场活力。

深化流程改革与创新驱动。推动医疗、医药、旅游、养老等细分领域的资源整合和布局优化,形成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简化项目审批流程,建立重点项目审批“绿色通道”,提高政府服务效率。推动大健康产业的创新驱动发展,鼓励医疗机构和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建设,不断提升大健康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凝聚社会合力与协作交流。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大健康产业发展,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联动的发展格局。支持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在产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和协作,推动产业健康发展。加强与国内外先进企业和机构的交流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产业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市领导亲自挂帅的健康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和指导产业发展。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和行业协会,提供专业建议、行业指导和信息支持,促进行业交流与合作。鼓励市直相关部门和县(市、区)政府加快制定并落实相关实施意见和产业发展规划,共同推动大健康产业在我市的蓬勃发展。

二)协调联动机制

建立跨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相关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不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确保政策的有效执行。建立大健康产业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各部门间信息的互联互通打破部门壁垒,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大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强化综合监管

制定和完善大健康产业监管政策,确保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加强对产业内企业的日常监管,规范企业行为,防止不正当竞争和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建立健全的投诉举报机制,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建立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并化解潜在风险。

(四)完善监测评价

建立完善的产业发展监测评估体系,定期对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和分析。设立产业发展考核指标,将产业发展情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通过考核激励机制推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更加重视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政策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及时总结产业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不断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


一、起草背景

大健康产业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全市4条标志性产业链之一,既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健康需求,推进“健康聊城”建设的重要支撑。为深入贯彻国家关于健康中国战略的总体部署,全面促进医疗卫生与健康服务深度融合,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大健康产业体系,根据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山东省医养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23—2027年)》鲁政字2023162等政策文件,我们起草了《聊城市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24-2027年)(以下简称《发展规划)

二、起草依据

发展规划依据国家及省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相关政策等起草,主要包括: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山东省医养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23—2027年)》鲁政字2023162

三、规划主要内容

发展规划》分为基础环境总体要求区域布局重点领域主要工程保障措施大部分。

(一)基础环境

1、发展基础健康资源禀赋优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政策支撑愈加有力

2、存在问题综合实力不强链条延伸不够创新能力不足。

3、发展环境未来3至5年,是聊城大健康产业跨关口、培优势、上台阶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市应牢牢抓住新机遇,主动应对新挑战,积极抢占大健康产业“新蓝海”。以知名道地药材和特色药材为基础,融合一二三产业的康养旅游精品发展模式,建设中国中医药文化体验示范城市。

(二)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新发展理念内涵,坚持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开放合作、共享共赢的指导思想,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聊城市在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和中医中药等方面的产业优势,加快构建现代化大健康产业体系,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基本原则坚持创新驱动、坚持绿色发展、坚持开放合作、坚持共享共赢。

3、发展目标2027年,基本形成以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和中医中药为主导的产业链条完善和集群发展的产业体系。

(三)区域布局

根据聊城市各县(市、区)大健康产业发展基础、区位优势、生态优势、资源要素配置条件以及发展定位,推动大健康产业集聚化、特色化发展,构建“三核引领,两带拓展(文旅康养带、林下经济带)、全域协同(一县一策一品)”的大健康产业发展新格局。

重点领域

1、集群化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建成一流生物医药产业生态集群,延伸生物医药产业链条,做大做强链主企业,做精做细链条企业,全面增强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核心竞争力。

2、高端化发展医疗器械产业构建以创新引领产业发展的医疗器械创新生态,形成研发、生产、流通、销售等全方位一体化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新格局,积极融入省会医疗器械发展集群。

3、特色化发展保健食品产业建成资源、技术、生产和市场要素发育完善的保健食品产业体系,培育一批在省内乃至全国、全球市场上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健康食品、特医食品企业或企业集团及品牌。

4、多样化发展中医药健康产业推进以“鲁十味”为代表的大宗药材品种规范化种植养殖。完善生态种植养殖标准规范,扩大种植养殖规模,提升齐鲁道地药材品质和知名度。支持中药材品种申报有机产品、绿色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为中药材优势产区注入品牌资源、研发资源、销售渠道资源,助力农民增收、促进乡村振兴。

5、融合化发展“新业态”健康产业“互联网+医疗健康”。完善覆盖城乡、便捷高效、智慧精准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医疗+健康养老”。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体系,推动居民长期护理保险提质扩面,实现居民长期护理保险全覆盖。“体育+医疗卫生”。聚焦体卫融合模式创新,鼓励企业探索“体育+医疗”、“体育+康养”等新型业态,推动体育健身与医疗卫生、健康管理等领域的深度融合。

主要工程

为全面提升聊城市大健康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规划了“雁阵型产业集群提升工程”,并配套实施人才工程、科技创新助力工程、智慧健康赋能工程营商环境优化工程,旨在通过四大核心战略举措,推动聊城市大健康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健康产业高地。

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领导亲自挂帅的健康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和指导产业发展。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和行业协会,提供专业建议、行业指导和信息支持,促进行业交流与合作

2、协调联动机制建立跨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相关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不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确保政策的有效执行。建立大健康产业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各部门间信息的互联互通

3、强化综合监管制定和完善大健康产业监管政策,确保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4、完善监测评价建立完善的产业发展监测评估体系,定期对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和分析。


截至目前,未收到群众意见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