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聊城市依托医疗、人才、文化优势资源,围绕妇幼健康新需求,创新“中医药+妇幼”服务模式,构建“531工作机制”,全市24家公立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全部设置中医临床科室,配备中医医师,建立了中西医联合会诊制度,将中医特色疗法全面融入孕产妇、儿童健康管理、更年期保健,为全市妇女儿童提供了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中西医结合医疗保健服务,典型经验做法被省卫生健康委推广,并获得国家卫生健康委认可。
近年来,聊城市依托医疗、人才、文化优势资源,围绕妇幼健康新需求,创新“中医药+妇幼”服务模式,构建“531工作机制”,全市24家公立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全部设置中医临床科室,配备中医医师,建立了中西医联合会诊制度,将中医特色疗法全面融入孕产妇、儿童健康管理、更年期保健,为全市妇女儿童提供了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中西医结合医疗保健服务,典型经验做法被省卫生健康委推广,并获得国家卫生健康委认可。
实施“五个结合”
中医诊疗和西医诊疗相结合。加快推动中医药与妇幼健康深度融合发展。聊城市人民医院被评为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省级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该院儿科(学)被评为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入选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设立专项经费,建立“中医虚拟病房”,进行中医“病房式管理”;有国家级中医药重点专(学)2个,省级中医药重点专(学)科4个、省级中医重点实验室1个。各级医院也建立了中西医协作诊疗制度,将中医药融入妇女儿童全生命周期保健,满足了妇女儿童多元化、多层次中医药服务需求,医院门诊中医药服务占比明显提升。
中医治已病与治未病相结合。布局做强中医优势专科,中医药融合参与孕、产、妇、儿保健,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实现“1+1>2”效果。聊城市妇保院建成中医药服务病区,优化中医临床科室布局和服务流程,为群众提供一站式中医特色保健服务;东昌府区妇幼保健院是国家妇幼中医药特色建设单位、山东省妇幼保健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创新开展了婴幼儿药浴等中医特色健康干预保健项目;东阿县、阳谷县妇保院建成妇孺国医堂,开展30余项中医适宜技术;其他医院将中医“治未病”理念贯穿诊疗服务,辨证施治研制中药香囊、中药代茶饮,根据时令节气,开展冬病夏治、膏方调理,临床推广应用穴位贴敷等中医适宜技术,防控儿童近视、青少儿脊柱侧弯等,中医药在妇女儿童疾病防治中的独特作用充分彰显。
传统中医内服与外治相结合。推动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开展“五个全科化”服务模式,中医内服与外治融合发展。高唐县妇幼保健院积极打造将中医药和妇幼健康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研究制订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3种,推广中医适宜技术15种、妇幼协定方16种,开展针刺、刮痧、拔罐、埋针等30多项中医适宜技术,推广至全院所有临床保健科室应用,医院中医药参与治疗率同比增长35%,中医药服务人次占比也较以往实现了大幅提升。多数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增设相对独立的中医健康干预治疗区,配备针灸、推拿、康复、理疗等设备,推广药浴、灌肠等中医外治疗法。
中医药宣教和群体保健相结合。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通过下乡义诊、“两癌”筛查,对辖区提供“中医药+妇幼”服务的基层医疗机构现场指导和业务培训。充分利用孕妇学校、托幼机构等平台,宣传中医“治未病”理念,提升妇幼群体自我保健意识。特别是市妇幼保健院在中医药综合服务区融入中医元素,制定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形成了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服务文化和管理文化。
“中医药+妇幼”人才培养相结合。将各级医疗机构“中医药+妇幼”临床人才纳入中医药人才培养项目,组织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院180余名中医技术人员参加市级中医专题培训,1300余名妇幼临床人才参加“西学中”培训。同时积极引进中医高层次人才,聊城市人民医院建立了吴以岭院士中医络病工作室,成立了章朱学派传承研究室山东工作站;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引进“燕京萧氏妇科流派传承工作室”,依托资源优势,挖掘流派精髓,推动中医妇科学术发展;东昌府区妇幼保健院将中医科纳入“妇幼特色学科培养中心”管理,与山东省中医院签订合作协议,聘请知名教授团队定期来院坐诊带教。鼓励有条件的医院与中医药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积极外派人员参加培训,不断优化中医药人才队伍结构。
强化“三项保障”
探索创新,夯实“中医药+妇幼”组织保障基石。市、县两级制定“中医药+妇幼”服务模式推广方案,建立服务机制推广制度,明确专人负责推进“中医药+妇幼”工作。聊城市人民医院成立了中医建设管理委员会,设立了院内中医药专项经费,协调解决中西医协同发展问题。其他医院指定熟悉中医药政策和知识的院领导分管中医药工作,并结合医院实际,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中医药业务发展的关键举措。
重塑结构,构建“中医药+妇幼”复合型人才高地。市、县两级加强中医药相关政策和业务培训,将相关指标纳入市、县卫生健康系统年度考核,引导医院提高认识,规范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路径,强化中医药内涵建设。各医院积极引进招聘中医药人才,每年派出不少于30%的中医药人员外出进修学习,中医药人员占比逐步提升。
立体宣传,打造“中医药+妇幼”文化招牌。充分利用市、县、乡、村四级妇幼保健网络,结合“四送四进四提升”活动,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普及,通过名中医工作室、专家巡讲、媒体宣传等,广泛宣传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向妇女儿童普及中医药理念,实现辖区妇女儿童享受规范化、同质化中医适宜技术,助推全市中医药与妇幼健康融合发展。
构建“一个体系”
健全完善市、县、乡、村“中医药+妇幼”服务网络体系。推动综合医院、妇保院牵头组建专科联盟,通过项目合作、学科帮扶等形式,上下联动,加强合作,实现“中医药+妇幼”精准带动。加强国家及省名中医引进和学术经验传承,为广大妇女儿童提供精准高效的订单式服务。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积极与中医医院建立合作关系,规范开展中医适宜技术,推动中医药在妇幼健康领域发展走深走实,为全市广大妇女儿童提供优质高效的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