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上午,聊城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举行“中医药在聊城”主题发布会(东昌府区专场),邀请聊城市东昌府区卫生健康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吉民、聊城市东昌府区中医院党委书记侯汉锋、聊城市东昌府区妇幼保健院院长姚淑霞、聊城市东昌府区广平中心卫生院院长杨建军,介绍东昌府区中医药事业发展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王吉民: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感谢各位长期以来对东昌府区卫生健康事业的关心和支持!近年来,东昌府区致力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强化中医医疗机构建设、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下面,我就全区中医药工作开展情况作简要介绍。
一是加大政策支持,筑牢发展基础。我区始终将中医药工作摆在卫生健康工作的重要位置,成立由区委主要领导负责的促进中医药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东昌府区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在财政、医保、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同时,全面保障中医院、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项目的资金和用地,为中医药事业长期发展打牢工作基础。
二是发挥专科优势,构建服务网络。依托东昌府区中医院“五个全科化项目”,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中医外治技术水平稳步提升。成立康复医学科,中医日间病房成为全市首批医保结算试点。目前,区中医院建有1个省级中医药临床重点专科、3个县域龙头专科、2个市级“十四五”重点专科,尤其在针灸、骨伤、肺病、肿瘤科等领域成效突出,被纳入齐鲁中医药优势专科集群建设单位。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达到国家四级标准。2024年全国名中医林兰教授工作室和首都名中医倪青工作室正式落户东昌府区中医院。逐步形成以区中医院为龙头,辐射带动全区基层医疗机构的中医药服务体系。
三是突出区域特色,提升工作品质。我区在中医药文化传播、设备配置、人才队伍培育等内涵建设层面持续发力,实现基层医疗机构国医堂全覆盖,建成4处精品国医堂。全区16家基层医疗机构均配备专业的中医医师,且都能开展6类10项以上的中医适宜技术。2024年新建36个中医阁,其中省级中医药特色卫生室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个,名中医基层工作站3处。推行“中医药+妇幼”服务模式,区人民医院“国医堂”设置中医科、针灸治疗室、“中医神志病”“中医经络微创诊疗”等特色门诊和中医日间病房,区妇幼保健院建有1个市级“十四五”重点专科,2024年区妇幼保健院获评全国首批妇幼中医药特色建设单位,系全市唯一,并挂牌“全国名老中医张素芳工作室”“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连方名中医工作室”。
四是强化人才支撑,提供智力保障。充分发挥名中医“传帮带”作用,建有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2个,市级2个。近三年共招聘中医药人才68人,参加师承教育88人,建设区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基地,累计培训基层卫生技术人员1000余人次。全区现有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2人,全国西医学习中医优秀人才1人;山东省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13人,省级名中医药专家2人,省基层名中医药专家9人;市级名中医药专家3人,市基层名中医4人,形成了一支有名望、技术精、能力强的名中医队伍。
五是弘扬传统文化,培育健康观念。组织开展义诊、讲座、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等活动,在国医堂和村卫生室设立中医药文化知识角,大力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多维度培育群众的健康意识。目前,全区建有省级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试点学校1所、市级1所,省级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2处、市级3处,建成全市首家中医药文化主题公园并对市民开放,切实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水平和中医药服务满意度。
下一步,东昌府区将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巩固优势、弥补不足、强化特色、激发潜力,推动全区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以实际成效为民众提供更高质量的健康服务和医疗保障。
聊城日报记者:
刚才介绍,东昌府区中医院注重发挥中医特色专科优势,请介绍一下医院中医专科建设的具体情况。
侯汉峰:
好的,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东昌府区中医院坚持“专科带动、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科学发展”的理念,积极打造中医重点专科,在诊疗服务、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有效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服务需求。
一是医院结石病科成立了“李金刚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以中草药治疗为主,配合体外冲击波碎石术、针刺、穴位贴敷等辅助治疗胆肾结石,现已成功排出胆肾结石30000余例,排石率达95%。服务范围辐射到全国十余个省市,填补了聊城市多项技术空白,也带动了医院的整体发展。
二是医院骨伤科为山东省中医药优势专科、山东省县域中医药龙头专科、齐鲁中医药集群成员单位、聊城市优质服务示范病房、聊城市青年文明号,秉承中医正骨无痛整复微创手术解剖复位的理念,开展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四肢骨折脱位、闭合复位穿针内固定治疗复杂性骨折、软组织损伤中药外敷疗法等优势治疗项目。
三是医院针灸推拿科是省级临床重点专科,目前聊城市推拿专业唯一的省级重点专科。在针灸推拿科的基础上组建康复医学科,现已发展成为我院的品牌和特色科室。医院获评“2024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学科带头人王成哲榜上有名。科室注重中医非药物疗法的挖掘与应用,融合现代康复理念,提高了治愈率及患者满意度。
四是医院开设“中医日间病房”新模式,为聊城市首批开展中医日间病房医保结算的定点医疗机构。改建高标准“中医日间病房”专区,患者随治随走,医保报销,不仅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还能节省医保资金。截至2024年底,日间病房累计收治2605人次。
五是医院以“五个全科化”为依托,发展和推广中医适宜技术。深入推进“五个全科化”,充分发挥“治未病”预防保健作用和技术优势,全院开展中医医疗技术66项,每个科室开展中医优势病种方案至少3种,以中医为主治疗的出院患者达50%,住院患者非药物疗法治疗参与率达96%,门诊患者非药物疗法治疗率达26%。
六是医院创新研发中药制剂,药房创新开展了各种剂型的中草药特色服务项目,如熏、蒸、涂、浴、膏方等,满足临床用药及群众需求。
七是医院推进中医联盟建设,2024年“全国名中医林兰教授工作室”落户区中医院,将进一步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为患者提供高品质的中医药服务。
民生面对面记者:
中医药在妇幼保健方面得到广泛应用,请东昌府区妇幼保健院介绍一下中医药妇幼保健的特色优势。
姚淑霞:
好的,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东昌府区妇幼保健院大力实施“妇幼健康+中医药”服务,形成管理上的特色样板、技术上的特色学科,人才上的特色高地,服务上的特色品牌。
一是打造中医药发展模式形成特色样板。我们提出中医药全院全程覆盖的理念,整合全院所有中医资源,成立中医科全院中医药进行系统化管理,探索走出了大中医发展模式。2024年,我院中医就诊5万人次,住院中医药服务人数18350人,占总住院人数的 71.5%。该发展模式受到业内高度认可,2024年荣获“国家妇幼中医药特色建设单位”,顺利通过全国第五批“妇孺国医堂标准化建设项目”验收。
二是打造中医药适宜技术形成特色学科。我们在传统中医药的基础上,与妇幼健康深入融合,细化分设中医妇科、中医儿科、中医内科、康复科、推拿科等二级学科,形成以中西医融合为特色的学科建设体系。推广中医优势病种10余个,全面推广针灸、推拿、拔罐、灸法、穴位贴敷等中医适宜技术47项,实现了门诊、病房全覆盖。成立中医健康调理中心,备受广大妇女青睐。
三是打造中医药人才建设形成特色高地。中医药事业因人而兴、因才而广,我们引进全区第一名中医博士后,自主培养了名中医邢德强,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岩,确有专长康复专家牛伟奇,医院“神刀”李伟伟等一大批中医特色人才,并为中青年专家建立工作室,让老百姓在家门口看上好中医。
四是打造中医药妇幼服务形成特色品牌。我们立足妇幼两大人群,围绕全生命周期健康理念,广泛开展线上线下中医药健康服务,连续两年承办中医药文化节,开设中医药夜市,建设中医药文化长廊,开发中医药养生产品,让中医药健康理念深入人心,让中医药发展成果让群众共享,在省内外享有盛誉,形成了东昌府中医药特色品牌。
我们认为,凡是群众需要的,就是东昌妇幼要做的。在“妇幼健康+中医药”服务融合之路上,东昌妇幼人将竭全院之力、凝全院之智、聚全院之心,为广大妇儿健康保驾护航!
新聊城客户端记者:
基层中医药服务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是维护群众健康的基础保障。请介绍一下广平中心卫生院中医药服务的相关情况。
杨建军:
好的,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中医药在基层医疗机构的广泛应用,为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发挥了关键作用。广平中心卫生院注重提升就医体验、提升康复疗效、提升队伍能力,推动中医药服务在基层落地生根。
一是提升就医体验。广平中心卫生院是省级“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建设单位,市级“精品国医堂”,2024年改扩建国医堂康复大厅,由300平方米增加到1000平方米,有效提升患者的就医需求和舒适度。2024年我院开具中医处方数49502张,占处方总数的40.95%;中医诊疗人次51553人次,占总诊疗人次的44.68%。
二是提升康复疗效。广平中心卫生院将多学科诊疗融入中医药服务,现有15个临床科室、中医师及中医类别工作人员21人,每个科室至少配备一名中医,可开展中医适宜技术9类34项,进一步丰富了科室诊疗手段。在西医服药、打针、输液等治疗手段的基础上,配合艾灸、针灸、中药熏蒸、饮片、汤剂等中医适宜技术,真正让科室实现中西医并重,切实提升了患者的康复疗效。
三是提升队伍能力。我们注重加强培养中医人才,每年选拔3至5名中医类别骨干医师进修,2024年派出3名年轻骨干医师到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济南市中心医院学习,全面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定期邀请上级高级别中医师来院坐诊,2024年9月成立“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李金刚基层工作站”,让基层群众在家门口享受高水平的中医药服务。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