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书记谈人才】王昌华:​传承岐黄薪火 弘扬中医药文化 打造中医药人才“栖息地”​
时间:2024-04-22 10:17:27
字号:

编者按: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为进一步落实党管人才原则,建立健全“一把手”抓“第一资源”机制,2024年,聊城市卫生健康系统围绕“让人才引得进、育成才、留得住、用得好”这一主线,推出“书记谈人才”栏目,聚焦医疗卫生人才工作的生动实践,全力攻坚突破,实现以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

 

传承岐黄薪火 弘扬中医药文化

打造中医药人才“栖息地”

聊城市中医医院党委书记

王昌华

聊城市中医医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根据市委“6293”工作思路和全市卫生健康工作要求,2024年,医院将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坚持把人才工作摆在决定医院未来发展建设的高度紧抓不放,聚焦人才引育留用,拓宽人才工作思路,优化人才服务体系,为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驱动。


坚持党管人才

构建人才工作“大格局”


医院牢固树立“党管人才”理念,充分发挥党管人才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党委会重点研究人才政策以及医院人才相关工作议题,分层次、分类别、分专项做好人才引进、培育、发展等工作,注重引才、用才、育才、服务人才相结合的人才工作体系。不管是引才还是用才,都要破除对资历、头衔的盲目迷信,探索更加合理的选拔用人制度,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才脱颖而出。不断加强党支部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并通过激励导向、重点扶持、结对培养等方式,吸纳更多优秀人才到党组织中,增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内驱力。实施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建立健全把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业务骨干的“双培养”机制。


深化机制改革

培育人才保障“新环境”


深化人事体制机制改革,健全完善人才工作制度,形成以“医、教、研”为核心,以“医辅、管理、服务”为支撑的人力资源统筹规划。建立一套适应医院特点、符合岗位要求、尊重人才成长规律、体现公平正义原则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实施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制定学科负责人任期目标责任制及绩效能力考核制度,用好用实职称评审、干部选任、评优评先等人才评价“指挥棒”,坚持把品德、能力和业绩作为人才评价的重点,营造风清气正的人才发展环境。重点推进人才建设“1113工程”,即“1”:培育一批国家、省市级名医及岐黄骨干人才;“1”:引进一批高层次领军人才、高精尖技术人才及高水平学术人才;“1”:聘请一批学科带头人、名誉主任及客座教授;“3”:签约落户院士、国医大师及泰山学者工作站。通过人才建设“1113工程”,营造氛围浓厚的人才培育环境。


广开进贤之路

打造优秀人才“聚集地”


一是立足医院学科发展需求和人才队伍建设,做好“刚性引才”,分层次开展人才引进,解决专业人才紧缺问题,优化人才结构。二是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工作理念,做好“柔性引才”,充分依托政府、医院的各类引才政策和人才项目吸引国内优秀人才或学科团队来院发展。三是重点推进博士研究生引进工作,结合“人才新政35条”政策,设立专项引进资金,对全职引进的博士研究生一次性发放安家补贴50万元,提供免费公寓、生活补贴、科研启动经费、申报优秀人才等,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切实将政策力度转化为服务人才的“体感温度”。四是持续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网络推广、走进校园,扩大人才活动的覆盖面。加强与医学院校的深入协作,广泛开展线上线下宣传推介,让学生们更加了解聊城,更加了解聊城市中医医院,以吸引更多优秀青年人才来聊留聊,全力打造青年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的良好生态。


营造良好环境

激发各类人才“新活力”


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掘和培养院内人才,积极拓宽人才培养渠道,鼓励并支持继续教育、进修培训、学历深造、研究生培养、等各类人才进阶培养。帮助年轻人“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敢于给他们压担子,主动为他们搭梯子,利用好本院名中医工作室、名师带徒师承教育、“西学中”、“中医住培”、各类专业技术骨干才培养等项目,扎实做好中医药经验传承工作。给予优秀人才真金白银的支持和奖励,不断释放人才政策效应,以政策“引力”激发人才内生动力。培养和产出一批同时具有临床防病治病能力和科技创新竞争力的临床科研一体化复合型人才。以人才为推进力填补学科空白、弥补学科短板、快速引领学科向快、向好、向高发展。


发挥人才优势

形成医院发展“新引擎”


拥有好的机制和环境,才能更好地激发人才潜能,真正留住人才。医院将积极搭建人才成长平台,让人才用当其位、用当其长、用当其时。2024年,医院也将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把人才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院党委定期听取人才工作进展汇报,优化工作环境,积极鼓励引导人才发展。医院要立足中医药特色专业优势,有效增强人才与医疗服务水平发展的契合度,不断优化人才结构,把人才优势转化为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