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关于印发《聊城市“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的通知(聊卫发【2023】4号)
11371500MB2862800K/2023-13167219
2023-07-21 09:48:38
聊城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聊城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关于印发《聊城市“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的通知(聊卫发【2023】4号)

字号:

打印整页 打印内容 分享



 

 

 

 

 

聊卫发〔20234

 

 

聊城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关于印发《聊城市“十四五”医疗卫生

服务体系规划》的通知

 

各县人民政府、市属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部门、各直属单位:

聊城市“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聊城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3714

 

聊城市“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

 

进一步优化全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建设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有效提升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增强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能力和重大疫情防控救治水平,根据《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印发山东省“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的通知》(鲁卫发20225号)、《聊城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印发聊城市十四五卫生与健康规划的通知》(聊卫发20222号)等文件精神,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总体要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为引领,坚持新时期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以健康聊城建设为统领,以走在前,开新局为目标,以打造优质高效持续型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为主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推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服务质量更加优质、资源配置更加均衡,全面构建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层级优化、职责明晰、功能完善、具有聊城特色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努力让人民群众享有更高水平的卫生健康服务。

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强化政府在健康领域的保障、管理和监督责任,保障医疗卫生服务公益性,发挥政府办医疗卫生机构的主导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充分调动全社会各主体合理有序融入到健康工作。

预防为主,医防融合。坚决贯彻以预防为主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更加注重风险防范,强化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责,坚持关口前移,强化医防协同,加快推进以治病为中心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

需求牵引,平急结合。突出主要健康问题导向,扩大资源供给,提高质量水平,优化结构布局,完善设施配备,全面提升应急处置和快速转化能力。

提质增效,兼顾均衡。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建设,强化医疗卫生服务效能。加快优质资源区域均衡布局,缩小城乡、区域、群体间资源配置、服务水平差距,提供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

改革创新,强化支撑。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注重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与财政、医保、人力资源等政策的系统集成,发挥人才、科技和信息化的引领支撑作用促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发展目标

2025年,建立坚实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富有韧性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的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强有力的卫生健康监督体系。实现优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均衡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质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基本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就医格局,构建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群众健康需求相匹配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1 十四五聊城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主要指标

维度

序号

主要指标

2020

2025

目标

指标

性质

床位

配置

1

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

5.72

6.9

预期性

2

其中:市级及以上公立医院

1.67

2.44

预期性

3

其中:县级公立医院

1.74

2.03

预期性

4

其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1.19

1.25

预期性

5

每千人口公立中医类医院床位数

0.42

0.65

预期性

6

每千常住人口康复病床

-

0.42

预期性

7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

0.6

5

预期性

人力

资源

8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

2.87

3.64

预期性

9

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

2.83

3.67

预期性

10

每千人口药师

0.29

0.54

约束性

11

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

2.06

4

约束性

12

每千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

0.36

0.5

预期性

13

公共卫生人员数万人

0.42

0.5

预期性

体系

融合

14

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的比例%

59.3

80

预期性

15

设置中医馆的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比例%

91.26

100

预期性

16

公立医疗机构设置公共卫生疾病预防控制科室的比例%

-

100

预期性

17

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置感染性疾病科的比例%

-

100

预期性

二、优化总体布局

十四五期间打造3+2+1的服务体系格局,即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为框架,融合中医药服务体系和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并以卫生健康监督体系为支撑的服务体系格局。该体系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主体,以一老一小为重点人群的卫生健康服务机构为补充,传承创新中医药特色服务,以卫生健康监督为保障,面向全人群、全生命周期,提供健康促进、预防、保健、治疗、护理、康复、安宁疗护等健康全过程的连续型医疗卫生服务

床位资源

调控床位资源规模。到2025年,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6.9张左右,其中公立医院4.47张左右。按照公立医院床位15%的比例设置公立专科医院床位。将县级公立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每千人口床位数提高到3.28张左右,其中县级公立医院2.03张左右,基层1.25张左右。按照每千人口床位1.18张左右为非公立医院预留空间。

优化床位资源配置结构。引导增量床位向传染、重症、肿瘤、妇幼、精神、康复、老年、护理等领域倾斜,优先支持中医类医疗机构扩大床位规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因地制宜开展家庭病床服务。到2025年,每千常住人口康复、公立中医类医院床位分别达到0.42张、0.65张。

加强床位资源配置管理。全面实施床位分类管理,结合国家和省区域发展战略,依据我市现有卫生资源,综合考虑床位资源质量、利用效率、人口聚集趋势、服务半径、交通条件等实际情况,按照优化发展、持续发展、促进发展等策略合理确定床位数量。优化医疗卫生机构设施设备标准,合理提高床均建筑面积。

核心区域优势明显,资源相对集中,床位利用效率高的东昌府区,实施优化发展策略,优化床位资源,着力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打造优势品牌,建设学科高地,强化区域医疗中心核心作用。

医疗资源相对丰富的阳谷、高唐、东阿,实施平稳发展策略,着重加强内涵发展,提高资源使用效能,发挥区域带动作用,扩充优质医疗资源,规划千人口床位数增长量为0.34-0.43张左右。

临清、冠县、茌平、莘县,实施促进发展策略,适度扩大卫生资源规模,提高卫生资源配置标准,促进区域均衡发展,规划千人口床位数增长量为0.41-0.47张左右。

县(市、区)应结合当地实际,在强基层的基础上,参考全市指标,研究制定辖区内医院床位层级设置。

 2 2025聊城市各县(市、区)每千常住人口床位

配置发展策略

地区

2020

发展策略

2025

增长量2020

聊城市

5.72


6.9

1.18

东昌府区

9.25

优化发展

12.65

3.4

临清

4.53

促进发展

4.97

0.44

冠县

4.34

促进发展

4.78

0.44

莘县

3.99

促进发展

4.46

0.47

阳谷

5.60

平稳发展

5.94

0.34

东阿

4.64

平稳发展

5.07

0.43

茌平区

4.28

促进发展

4.69

0.41

高唐

4.82

平稳发展

5.19

0.37

(市、区)数据包含驻地级以上医疗机构床位数

牵头部门:市卫生健康委,参与部门: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

人力资源

完善医疗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到2025年,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3.64人左右其中中医类别0.5,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达到3.67人左右,每千人口药师数达到0.54人。公共卫生人员数增长到0.5万人左右。市疾控中心按万分之0.34的比例核定人员编制,常住人口90万以下的县(市、区)级疾控中心按辖区常住人口万分之1.32的比例核定人员编制,常住人口90万以上的县(市、区),可结合本地疾病预防控制任务、人口及财力承受能力等,按照不超过辖区常住人口万分之1.32的比例核定人员编制,专业技术人员占编制总额的比例不低于85%其中卫生技术人员的比例不得低于70%。妇幼保健机构保健人员一般按区域每万名常住人口1名的比例配备。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均配备1-2名专兼职公共卫生医师。

千人口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的东昌府区、阳谷县要发挥区域带动作用,重视人才内涵建设,提升技术水平,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的莘县、茌平、冠县、临清等地要持续加强卫生人力资源培养和政策支持力度,扩大人才供给数量重视人才内涵建设,壮大稳定人才队伍,优化卫生人力资源构成,提升技术水平。

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加大院士、国家级人才工程人才引育力度,利用好泰山学者人才工程、齐鲁卫生健康人才工程,加大领军型、后备型人才培养力度。力争新增泰山学者青年专家1-2名,齐鲁卫生健康人才10名左右。鼓励市县级医院引进院士、国医大师、泰山学者、岐黄学者工作站,做好名中医遴选推荐,力争入选省级名老中医、省级名中医3-5人、省基层名中医10左右牵头部门:卫生健康委,参与部门:市委编办、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设备配置

坚持资源共享和阶梯配置,统筹规划大型医用设备配置数量和布局。逐步提高国产医用设备占比。提高基层医学影像和检查检验服务能力,支持发展专业的医学检验机构和影像机构,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提升高层次医疗服务技术水平,探索应用高端、前沿医疗装备技术。根据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的需要,瞄准国先进水平,配置和更新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实验室检验检测、救治、卫生应急和信息化设施设备。承担重大传染病救治和紧急医学救援任务的医疗机构要加强体外膜肺氧合ECMO、移动CT、移动手术室、呼吸机、监护仪、负压救护车、负压担架等生命支持、急救、转运等类别的设备配置,完善聚合酶链式反应仪PCR等检验检测仪器配置。加强急救中心急救车辆等急救运载工具和设备配置,以县(市、区)为单位,每3万人口至少配置1辆救护车,偏远地区可适当增加配置数量。牵头部门:卫生健康委,参与部门:发展改革委、财政

信息资源

全面普及1张电子健康码;人人拥有1份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升级完善2个平台,即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健康聊城便民惠民服务平台;打造基于区块链的卫生健康数据信息共享服务体系,推动提升互联网+医疗健康惠民便民服务能力。

2025年,实现信息技术、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融合发展、高效协同。二级以上公立医医疗机构全部接入健康聊城惠民便民服务平台并提供功能完善的医疗服务。80%的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电子病历应用水平达到四级以上,规范化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动态使用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10个百分点。牵头部门:市卫生健康委,参与部门:市财政局

技术配置

积极创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个左右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35左右,建设级临床重点专科300左右。加快推进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规划打造一流专科,积极争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加强县域学科建设,力争实现县域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全覆盖。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强化中医药技术推广使用。充分发挥聊城市中医药研究院作用,加快推进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工作站落户聊城。强化中医药科研项目管理,积极组织申报省级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牵头部门:市卫生健康委,参与部门:发展改革委、财政市科技局

三、完善体系建设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1.功能定位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指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疾病管理,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以及部分疾病的康复、护理服务,接收医院转诊患者,向医院转诊超出自身服务能力的患者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整体。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主体,包括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等。

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护理、康复治疗、康复训练等综合服务,为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提供技术指导,对专业技术人员及乡村医生进行培训与考核等。

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指导下,承担与其功能相适应的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和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

单位内部的医务室和门诊部负责本单位或本功能区的基本医疗服务。

其他门诊部、诊所根据居民健康需求,提供相关医疗卫生服务。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对其提供的服务予以补助,并公开服务项目、价格、工作情况等,接受社会监督,监督执法机构加强督导。

2.建设任务

加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建设。以市为单位,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达到国家基本标准,达到省提升标准和国家推荐标准占比分别不低于70%30%。县域面积大、交通不便的涉农县市、区),根据地域和人口分布,选择1-3个中心卫生院,按照二级综合医院标准,打造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全9所左右。

筑牢村级医疗卫生服务网底。按照服务半径不超过2.5公里的原则,科学规划调整村卫生室布局建设200家以上中心村卫生室,建成以中心村卫生室为主体、一般村卫生室和村卫生室服务点为补充,公益特色鲜明的村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形成农村地区15分钟健康服务圈

强化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村医队伍具备专科及以上学历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比例达到80%以上发挥乡镇街道监督协管员、村监督信息员作用,夯实监督执法基层网底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普及共享,推动实现县域内健康数据互联互通。推进基层检查、上级诊断,远程医疗覆盖全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中心村卫生室。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智慧化随访设备,实现公共卫生随访、体检信息自动采集和上传分析。推进基层辅助诊疗系统、智慧健康管理、健康大数据分析评估等软件应用牵头部门:卫生健康委,参与部门:发展改革委、科技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大数据局

3.资源配置

常住人口3万以上的城市街道,至少设置1所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县市、区至少建成1家社区医院。每个乡建设1家政府举办的标准化乡镇卫生院。新建或乡镇卫生院转型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照社区医院标准建设。服务人口2000人以上的村庄,重点建设中心村卫生室。搬迁撤并村庄一般不再新建村卫生室,原有村卫生室随村庄规划调整进行相应调整和撤并。对位置偏远、人口偏少,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则规划设立村卫生室服务点。

每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1-2名专兼职公共卫生医师,至少配备1名提供规范儿童基本医疗服务的全科医生和儿童保健医生。以县市、区为单位按照每千人口1-1.5配备乡村医生,中心村卫生室至少配备1名执业助理医师或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以县为单位每5年动态调整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总量。到2025年乡村医生中执业助理医师比例达到45%左右。为每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培养1-2名具备医、防、管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促进诊所发展,诊所设置不受规划布局限制,实行备案制管理。鼓励在医疗机构执业满5年,取得中级及以上职称资格的全科或专科医生,全职或兼职开办全科诊所或特色门诊部,鼓励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导诊所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强化基层DR、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凝仪、空气消毒机、远程诊断等设备配备。服务人口数量达到5万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可配备16排以上CT设备。强化村卫生室除颤仪、远程诊断、智慧随访等设备配备。牵头部门:卫生健康委,参与部门:委编办、财政局)

 

重点工程1

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建设:改造提升房屋建筑,配齐设备设施,着力加强急诊急救、住院服务和中医药特色服务能力建设,开展与建设规模相适应的手术和治疗技术,横向辐射周边乡镇。

社区医院建设:全面推进社区医院建设,新建或由卫生院转型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照社区医院标准建设,突出服务特色,加强中医药、儿童保健科、全科、内科、康复、安宁疗护、精神心理、家庭病床等特色科室建设,满足群众健康需求。

中心村卫生室建设:中心村卫生室在一般村卫生室的基础上,可提供远程心电检查、康复治疗、急救性外科止血、中医药诊疗等服务。服务人口不低于2000人,房屋面积原则上不低于150平方米,诊断室、治疗室、观察室、药房、康复室、健康教育和公共卫生室等分室设置,布局合理,有条件的可设置值班室。鼓励中心村卫生室与日间照料中心、养老院融合发展。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1.功能定位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是向辖区内提供专业公共卫生服务,并承担相应管理工作的机构所组成的整体。由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和医疗服务体系、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组成。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主体主要由提供专业公共卫生服务主要包括疾病预防控制、急救、采供血、精神卫生、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并承担相应管理工作的机构所组成的。主要包括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急救中心、血站、精神卫生机构、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机构等,原则上由政府举办。

市级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主要职责完成上级下达的指令性任务,承担辖区内的专业公共卫生任务以及相应的信息管理、科研培训、技术支撑等工作,并对下级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开展业务指导、人员培训等。

县级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主要职责完成上级下达的指令性任务,承担辖区内专业公共卫生任务以及相应的业务管理、信息报送等工作,并对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相关公共卫生工作进行技术指导、人员培训等。

2.建设任务

强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推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标准化水平,实施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房屋建设、仪器装备、人员配备、职能落实标准化。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至少建成3个负压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具备开展多病原体检测能力;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至少建成2个负压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具备核酸检测能力。

持续提升基层疫情防控能力。严格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预检分诊制度,规范发热哨点诊室建设和运行。抓好基层机构疫情防控物资储备和突发疫情应急处置能力建设。

强化公共卫生应急处置与物资保障能力。提升信息技术在卫生应急中的应用水平,建设具备急性传染病防控处置远程投送、移动作战能力的卫生应急处置队伍。推广实施大型体育场馆、展览馆等公共设施的平急两用改造,补充完善应急处置内容。建立健全应急物资调配协同联动机制,加强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强化应急物资信息互联互通,确保物资送达的及时性。

完善采供血服务能力。根据区域常住人口、医疗机构数量及临床用血需求,合理增加采血点数量,进一步加快采供血信息化网络建设,实现我市采供血机构与外市采供血机构之间、采供血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互通。贯彻落实《聊城市献血办法》,推动献血事业健康发展

提升精神卫生服务能力。加强市县级精神卫生机构能力建设,不断提升精神卫生服务能力市精神卫生中心力争成为区域领先、中原一流、现代化疑难精神疾病诊疗中心。持续推动精神专科医院、综合医院、儿童医院、妇幼保健院精神心理科门诊和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建设,扩大精神卫生服务覆盖面。市县级精神卫生机构全部开设康复科门诊

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建设,建立覆盖城市并逐步延伸到农村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重点推进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信息化建设,有序推广县乡村一体化监测,建立健全风险评估工作体系,提高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水平。牵头部门:卫生健康委,参与部门:发展改革委、财政住房城乡建设应急市场监管局

3.资源配置

按行政区划分级设置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县级及以上每个行政区划内同类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原则上只设1个。县级以下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相关工作。

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发热门诊/诊室,县级及以上综合医院设置感染性疾病科,配置专门传染病相关临床、公共卫生人员。

市级强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妇幼保健院、市中心血站等公共卫生机构公共卫生职能,依托市精神卫生中心、市传染病医院、市人民医院等市属医疗卫生单位,加强精神疾病、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近视、肿瘤、结核病、脑卒中、牙病、职业病等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

市级:原则上只设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不再单独设其它专病预防控制机构;设置1所政府举办、标准化的妇幼保健机构;建设1所三级精神卫生机构设置1急救中心设置1所达到三级传染病医院标准的医疗机构市级规划布局紧急医学救援站点,每个县级行政区建立一支20人基层背囊化医疗应急小分队,由紧急医学救援、卫生防疫、中毒处置、心理救援、中西医结合救治等若干个基本作战单元组成,满足各类较大及以下突发事件现场处置和重大突发事件先期处置需求。市级设置1所中心血站,按照每1万单位年血液采集量规划设置1个街头献血场所。医疗核心区域优势明显、资源相对集中、床位利用率高的城区适当增加献血场所。

县级原则上只设1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不再单设其他专病预防控制机构设置1所政府举办、标准化的妇幼保健机构;服务人口多且市级机构覆盖不到的县市、区可根据需要建设1所二级精神卫生机构,没有精神卫生机构的县市、区要明确1所综合医院为居民提供精神卫生服务;各县市、区合理布局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城市地区服务半径不超过5公里,农村地区服务半径10-20公里。在县级规划布局紧急医学救援站点每个县市、区至少设置1-2个街头献血场所。

2025年,为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培养不少于1名具有较高水平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能力的骨干人才。为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配置1-2名专职公共卫生医师。每10万人口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不低于4名,每10万人口精神科注册护士数不低于8.68名。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要设立精神心理科门诊,至少配备1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人员。

 

重点工程2

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标准化建设: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具备辖区常见传染病病原体、健康危害因素和国家卫生标准实施所需的检验检测能力。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具备核酸检测能力。

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建设:以市传染病医院为主体,推进三级传染病医院建设,建成结合、标准化、规范化的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公共卫生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对接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直接采集数据,多维度分析传染病病例和症状信息数据,实现实时健康监测、自动化预警和科学化、智能化决策辅助功能。

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建设:提升市级急救指挥中心能力县(市、区)建立县级医院中心卫生院乡镇卫生院三级急救网络。平均急救呼叫满足率达到95%

牵头部门:市卫生健康委,参与部门:委编办、发展改革委、财政

医疗服务体系

1.功能定位

医疗服务体系是以诊疗疾病为主要功能,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多层次需求而在一定区域内设置,并由不同层次医疗机构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公立医院是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主要提供疾病诊治服务,承担医学教育、人才培养、医学科研和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指导等任务。

——市级公立医院。主要向全市及周边区域内居民提供代表本区域高水平的综合性或专科医疗服务,接受下级医院转诊,根据需要对病情稳定、已过急性期患者及时进行转诊,并承担人才培养、科研等任务,以及相应公共卫生和较大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任务。

——县级公立医院。主要承担县级区域内居民的常见病多发病诊治、急危重症抢救与疑难病转诊功能,指导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工作、医疗技术推广和相应公共卫生服务、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等工作。

——非公立医院是医疗服务体系的补充,主要提供基本医疗服务、高端服务和康复医疗、老年护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紧缺服务,是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服务需求的有效载体。

2.建设任务

推动区域医疗高地建设。以提升与人民群众健康最密切、最急需的临床学科诊疗水平为核心,立足我市、辐射周边、面向全国,争创1个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提升1个省级综合类别区域医疗中心,打造1个公共卫生指导中心,打造急危重症、消化、神经、精神和心理、传染、肿瘤、优抚、眼科、儿等一批优势明显的专科疾病诊疗高地进一步擦亮县级医院品牌,打造一个优秀的县医院群体。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与驻聊高校融合共建,共引共育共享高水平专家队伍,打造区域医学学科和医学教育高地。充分发挥医学专业学会、协会组织作用,打造区域学术交流高地。

加快医防融合发展。强化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责,加强二级以上医院公共卫生科建设,对公立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按规定落实补助政策。建立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医疗机构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人员交流、业务融合、信息共享的工作机制,促进公共卫生机构与医疗机构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推进疾控中心、二级以上医院、基层机构深度融合,拓宽医防融合服务范围,提供全过程、全周期健康管理。加强传染病医院和综合性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能力建设。

创新医疗服务模式。在城市组建由三级医院牵头,二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机构等为成员的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在县域建设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鼓励专科联盟建设,省级以上临床重点专科全部牵头建设专科联盟,形成区域内特色专科中心。

加强智慧医院建设。加快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智慧医院建设。支持互联网医院发展,建设完善互联网+医疗健康普惠便民服务平台。实现预约挂号、复诊识别、入出院管理、检查就诊、费用结算、处方流转、药品配送等就诊医疗医链办

推动非公立医疗机构高水平、多元化、差异化发展,与公立医院形成功能互补的发展格局。促进高端医疗服务发展,提供以高水平专业为特色的医疗服务,满足不同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支持社会力量深入专科医疗等细分服务领域,建设提供特需紧缺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牵头部门:市卫生健康委,参与部门:发展改革委、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医保局

3.资源配置

推动区域内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支持县级医院提标扩能加快数字健康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体系建设,扩大优质医疗资源辐射覆盖范围,进一步缩小区域、城乡差距,更好满足群众就近享有高水平医疗服务需求。

在市级区域,按照常住人口,每100-200万人口设置1-2所市办三级综合医院其中至少2所达到三级甲等。根据需要规划设置儿童、妇产、老年、肿瘤、精神、传染病以及口腔、康复、护理等市级专科医院。

3  级以上公立医院设置规划表

 

机构名称

 

院区/分部名称

 

地址

规划

床位数

聊城市人民医院

本部

聊城市东昌西路67号、建设路18号、聊城市开发区华山路45号、江北水城旅游度假区端庄路南、和源路东

3800

聊城市人民医院分院

聊城市古楼南、东昌东路38号、建设西路79号、新东方龙湾小区东门

99

聊城市康复医院

东昌府区卫育路78

300

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

本部

临清市健康街306

810

华美院区

临清市华美路1

688

北京积水潭医院聊城医院

本部

旅游度假区陈屯路以东、泰康街以南

1200

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

本部

东昌府区卫育路62;东昌府区火炬路以东、同创路以西、向庄街以北

1000

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

本部

东昌府区花园北路49

1768

莘县古城院区

莘县古城镇三里营村村西200米路北

260

西院区

东昌府区古楼办事处军需路南首

170

聊城市传染病医院

本部

东昌府区建设东路45

800

聊城市妇幼保健院

本部

高新区长江路56

350

市妇女儿童医院

高新区淮河路56

300

聊城市眼科医院

本部

东昌府区站前街以东,光明路以南昌润路以西,兴华路以北

550

聊城市退役军人医院

本部

东昌府区花园南路皋东街2

1040

聊城市机械电子医院

本部

东昌府区兴华东路37

50

注:以上单位均为20221231日前在市行政审批局注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公益一类、二类事业单位。

每个县市、区至少有1所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原则上每个县医共体牵头医院应达到三级医院服务能力水平。

合理制定公立医院床位规模,原则上,公立综合医院床位使用率低于75%、平均住院日高于9天,不再增加床位。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必须设置急诊科,按医院床位的2%-3%设置急诊科观察床。专科医疗机构的专科床位数不低于其总床位的80%

引导有条件的非公立医疗机构向高水平、高技术含量和品牌化的大型医疗集团发展。支持举办连锁化、集团化经营的医学检验、病理诊断、医学影像、消毒供应、血液净化等独立设置医疗机构。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老年病、康复、儿科、产科等专科医院和护理院。

 

重点工程3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创建:依托北京积水潭医院这一国家级医学顶级优质医疗资源,建设北京积水潭医院聊城医院,打造以骨科、烧伤科为重点发展学科,临床诊疗专业齐全,以急危重症和疑难疾病救治为主要任务,集诊疗、预防、康复、保健、科研、教学、人才培养为一体的专科优势明显、学科齐全的三级甲等医院。引入一批北京积水潭医院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有针对性地补短板,实现群众危急重症、疑难病症基本在市内得到解决。

市级优质资源扩容工程:支持聊城市人民医院加快省级紧急医学救援中心建设,力争再创建1-2个专科类别区域医疗中心。支持市第二人民医院推进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聊城二院分中心建设,打造区域消化疾病诊疗中心及消化早癌筛查基地,打造冀鲁交界区域急危重症救治中心。支持市第三人民医院打造区域心脑一体化诊疗高地。支持市传染病医院打造区域肿瘤诊疗高地支持市眼科医院争创眼科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打造区域眼科诊疗高地。支持东昌府区妇幼保健院打造区域内儿童医疗保健高地。进一步巩固提升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地位形成在区域内具有较强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的优质医疗服务、医学科研和人才培养高地,重点疾病诊疗水平与省会城市明显缩小。

“六大中心”建设:积极开展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癌症等6大中心建设,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全部建设胸痛中心、卒中中心;持续加强市县级创伤中心建设;持续加强市县级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实现开设肿瘤病房的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癌症规范化诊疗病房全覆盖;推动癌症规范化诊疗医院建设。

牵头部门:卫生健康委,参与部门:委编办、发展改革委、财政医保局

中医药服务体系

1.功能定位

中医药服务体系是以市级中医医疗机构为龙头,县级中医医疗机构和其他类别医疗机构中医药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机构为基础,融预防、疾病治疗、康复、养生于一体,以中医药理论、技术与方法为基本手段,提供覆盖全民和全生命周期中医药服务的一个有机体系。

2.建设任务

提升中医药服务体系品质。高质量落实山东省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任务,推进中医医疗资源提质扩容,优化中医药资源配置规划布局,强化市级中医医院示范引领和特色优势建设,推进县级中医医院标准化建设,全面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建设,开展基层医疗机构国医堂星级评定和村卫生室中医阁建设,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医疗机构。

提升中医药特色医疗服务能力。加强中医医院临床救治能力建设,推进国家、省级中医药临床重点专科提档升级。建设一批市级十四五中医药重点专科,深化2个中医药专科联盟建设。积极争创齐鲁中医药优势专科集群牵头专科,推动成员专科能力提升。强化中医医院急诊、重症医学等科室建设,加快建立疑难重症多学科诊疗体系。

提升预防保健和康复服务能力。支持市中医院积极争创省级治未病中心、康复中心,推进治未病和康复服务体系建设。实现政府办二级及以上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和康复科全覆盖,其他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普遍提供中医药康复服务。

提升中西医协同发展能力。在政府办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传染病医院和专科医院规范设置中医药科室、中药房,将中西医结合工作纳入医院评审和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推进中药房标准化建设,强化临床科室中医医师配备。在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创新开展中医药+妇幼服务模式。支持市人民医院积极争创省级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

提升中医药公共卫生应急能力。不断完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西医协同机制,强化指挥体系、预防体系和应急救治体系的建设和协同作用。优化中医医院感染防控体系和管理制度,规范感染性疾病科和发热门诊建设。持续强化各级中医应急医疗队伍建设和伍建设和能力培训。牵头部门:市卫生健康委,参与部门: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市应急局、市医保局

3.资源配置

实施中医药强市建设战略,建设国家中医优势专科1个,积极争创省级治未病中心和康复中心。在高铁新城布局建设市中医医院新院区。依托市中医药研究院建设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工作站

4市级公立中医医院设置规划

 

机构名称

院区/分部

名称

 

地址

规划

床位数

聊城市中医医院

本部

东昌府区文化路1

609

手足外科院区

东昌府区昌润路64

70

高铁新城院区

旅游度假区湖西街道泰和路以东、摄城路以西、湖南路以北、复兴大街以南

1000

每个县市、区至少设置1所二级以上政府举办的中医类医院。鼓励中医基础较好的综合医院改建为中西医结合医院。政府办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传染病医院中医科室全覆盖,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全覆盖,所有社区卫生服务站和85%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每千常住人口公立中医类医院床位数按照0.65张配置,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床位数不低于医院标准床位数的5%

每千人口卫生机构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0.5人,二级及以上公立中医医院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占比达到60%。鼓励市县级中医医院引进院士、国医大师、泰山学者、岐黄学者工作站,做好名中医遴选推荐,力争入选省级名老中医、省级名中医3-5人、省基层名中医10名。

加强公立中医医院领导班子建设,全面执行和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院级领导中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不低于60%

 

重点工程4

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支持市中医医院积极争创省级治未病中心和康复中心,进一步完善治未病和康复体系建设。加强9个省级和11个县域龙头重点专科、19个市级“十四五”中医药重点专科和2个市级中医药专科联盟建设。推广20个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规范)、28项中医药预防保健(治未病)干预方案。在政府办二级及以上中医医院普及“五个全科化”诊疗模式。

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工作站:指导市中医药研究院积极争取“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工作站”落户,助力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强化人才科研梯队建设。

中西医协同发展: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创新开展“中医药+妇幼”服务模式,规范中医药科室设置,逐步建立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不断推进中西医临床协同发展。支持市人民医院积极争创省级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

牵头部门:市卫生健康委,参与部门:市委编办、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医保局

(五)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

1.功能定位

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是以一老一小等重点人群为服务对象,实现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和保障的重要载体。主体包括健康教育、妇幼保健、普惠托育、老年健康、职业健康、康复医疗等具有新时期特点的卫生健康机构,部分机构融合在基层、公共卫生、医疗三大框架服务体系内。

健康教育机构。承担全市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技术咨询与政策建议工作,总结推广适宜技术,开展业务指导与人员培训、健康知识普及、健康相关行为监测与评估、行为干预等。包括健康教育专业机构,承担健康教育工作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机构等。妇幼保健机构。以孕产保健、儿童保健、妇女保健、生殖健康和出生缺陷防治为中心,以必要的临床诊疗技术为支撑提供妇幼健康服务,承担辖区妇幼健康业务管理和技术支持工作,实施妇幼公共卫生项目,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

普惠托育服务机构。承担家庭科学养育指导和0-3岁婴幼儿照护,促进婴幼儿健康发展。包括区域综合托育中心、社区托育服务中心、家庭和工作场所托育点等。

老年健康服务机构。承担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等老年健康服务。包括老年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中心、站、安宁疗护中心等接续性医疗机构。

职业健康机构。承担辖区内的重点职业病和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职业健康风险评估、职业病防治情况统计和调查分析、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报告、应急处置、职业健康宣传教育与健康促进等技术支撑任务。包括三级甲等医院职业健康科,职业病监测评估、职业病危害工程防护、职业病诊断救治机构,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职业卫生、放射卫生检测、评价机构,化学品毒性鉴定机构等。

康复医疗服务机构。为诊断明确、病情稳定或者需要长期康复的患者提供康复医疗服务。包括三级综合性医院(含综合性中医院)康复医学科、三级康复医院,二级综合性医院(含综合性中医院)康复医学科、二级康复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

2.建设任务

建立健全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加强健康教育机构人员配备和队伍建设,建立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加强中小学生健康教育,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扎实推进健康县市、区建设工作,有序开展各类健康细胞建设,持续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建设儿童友好医院。到2025年,以环境符合儿童心理特点,设施符合儿童生理需求,建筑符合儿童安全要求,医疗保健服务更加优质高效为重点,以妇幼保健机构、综合医院儿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主体,推进建设儿童友好医院,为儿童提供更加有情感、有温度、有人文的的医疗保健服务。

着力提升婴幼儿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全面改善医疗机构房、新生儿室、儿童便厕改建等诊疗环境和设施设备条件,推进流动母婴室建设。推动创建国家级区域儿童医疗中心。配置相关紧缺医疗设备,适当增加儿科病床数量,加强儿科医师培养力度。设置一定量的儿科隔离病房,满足传染病救治需要。

推进实施普惠托育专项行动。加强公立托育服务机构建设,市级及各县(市、区)均要建设公立托育服务机构;完善社区托育服务网络,建设一批具有带动效应、承担一定指导功能的示范性托育服务机构,大力发展家庭托育点。鼓励有条件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社会组织,通过单独或联合举办的形式举办非营利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

积极探索多业态融合发展,开展医养结合。引导部分一、二级医院转型为老年、康复、长期护理、安宁疗护等接续性医疗机构。完善康复医疗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加强康复医疗专科建设,强化康复医疗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以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为核心,打造区域医、防、康、养、护、健整合型一体化的健康服务综合体。

全面加强职业健康水平保障。健全以职业病监测评估、职业病危害工程防护、职业病诊断救治为主体的职业病防治技术支撑体系。严格落实用人单位主体责任,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合格率达到85%以上,工业企业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率达到90%以上,工伤保险参保人数稳步提升,职业卫生违法案件查处率达到100%牵头部门:卫生健康委,参与部门:发展改革委、市教育体育局民政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3.资源配置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机构可设立健康教育科或确定相关科负责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每个机构至少配备2名从事健康教育的专兼职人员。市级和有条件的县级卫生健康部门要依托现有资源,加强健康教育力量建设,配备满足工作需要的人员,其中专业技术岗位原则上不低于岗位总量的80%

县级均设立1所政府举办、标准化的妇幼保健机构。到2025年,市级妇幼保健院力争达到三级标准,县级妇幼保健院二甲及以上数量达到50%以上。市、县两级均应有至少1个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和1个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全市原则上至少有1个产前诊断机构、1个新生儿遗传代谢疾病筛查中心和听力障碍筛查中心。原则上每个县市、区至少有1个独立开展产前生化免疫实验室检测的产前筛查机构。

2023年底,各县(市、区)、市属开发区至少建成3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托育服务机构。2025年底,市级及每个县市、区都建成1公立的普惠托育机构,婴幼儿照护服务规范开展,多元化、多样化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覆盖各乡镇(街道)、社区。

全市至少有2家具备常见职业病诊断能力的职业病诊断机构,县市、区至少有1家具备常见职业病危害因素相应的职业健康检查能力的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在有需求的地区,依托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尘肺病康复站。

合理配置职业卫生、放射卫生、检验检测、工程技术、临床医学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占机构人员编制总额的比例不低于85%,其中工程技术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不低于10%。职业健康检查中心按需要配置执业医师、护士、其他医疗卫生技术人员,至少配置1名取得职业病诊断资格的执业医师。

市域建设1家老年医学科特色突出的三级医院。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老年医学科设置比例不低于80%。综合性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占比不少于90%。安宁疗护试点地区每个县市、区建成1个安宁疗护病区,力争5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提供安宁疗护服务。

市域至少建有1所二级及以上康复医院。县市、区至少有1所县级公立医院设置康复医学科,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全部设立康复医学科,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开展康复医疗服务,康复医生队伍可采取专职或兼职的形式组建。力争到2025年,每10万人口康复医师达到8人、康复治疗师达到12人。

每所妇幼保健院实有床位数原则上应不少于100张,原则上床位设置主要用于妇女儿童健康保健。每千名儿童拥有儿科执业助理医师达0.85名、床位增至2.2张。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力争达到5个,其中普惠托位数达到2.8个。每千名65岁及以上长期照护床位数2.5张。

鼓励发展护理中心、康复医疗中心、安宁疗护中心等接续性服务机构,为疾病慢性期、恢复期患者以及老年患者等提供老年护理服务、康复医疗服务和安宁疗护服务等。

重点工程5

儿童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以综合医院儿科、儿童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为重点,加强医疗机构新生儿科、儿科与儿童保健科建设,推动创建国家级区域儿童医疗中心。加强基层儿童健康服务能力,每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全科医生提供规范的儿童基本医疗服务,有医师专职从事儿童保健服务。

老年支撑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新建、转型、提升等措施,全省新100家左右护理院、康复医院等接续性医疗机构,满足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和生命终末期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强化老年医学、康复医学相关的学科建设。

职业健康诊疗康复服务建设:依托现有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一所市级职业病防治院或职业病医院,持续提升防治和服务能力。

牵头部门:卫生健康委,参与部门:委编办、发展改革委、教育体育局民政财政

卫生健康监督体系

1.功能定位

卫生健康监督体系包括市、县、乡、村网格化卫生健康监督体系,县级以上政府卫生健康或综合执法等部门、单位,根据工作职责,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公共场所卫生、生活饮用水卫生、学校卫生、医疗卫生、职业卫生、放射卫生、传染病防治等行政执法工作,查处违法行为。

2.建设任务

健全医疗卫生综合监管制度。完善市级督察机制和多部门协同机制,落实部门责任,推动医疗机构实名就医、部门信息共享、监管结果共用,进一步完善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科学有效的综合监管制度。

加强监督机构规范化建设。按照与监督执法任务相适应原则,参照国家有关标准配置监督机构的业务用房、执法装备、执法车辆等,促进健康监督机构工作规范化。完善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提升监督执法信息化水平。规范执法文书使用,落实卫生健康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加强法制稽查,提升行政执法规范化水平。

完善监督执法模式。推进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改革,加大事中事后监管力度。合理调整各专业抽查比例和频次,实现与人民健康密切相关领域的监督检查全覆盖。在公共场所卫生、职业卫生、医疗卫生、传染病防治等专业领域推行量化分级管理、分类分级监督执法、分类监督综合评价等信用+综合监管模式。

提升监督执法效能。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做到有案必查,投诉举报处理率达100%违法案件查处率达100%提高监督执法公正性。以双随机抽查作为卫生监督工作的基本手段,覆盖卫生健康监督各专业,根据每个专业被监督单位数量、监管难度和风险程序,合理确定抽查比例和频次,抽查结果及时全面网上公示。推行检查对象随机抽取、监督执法人员随机选取的双随机抽查模式,提升监督执法公正性,保障医疗卫生市场公平。牵头部门:卫生健康委,参与部门:发展改革委、财政市场监管局、医保局

3.资源配置

加强卫生健康监督机构的资源配置及规范化建设,推动县级执法力量向乡镇街道下沉。监督执法所需业务用房、执法装备、快检设备、执法车辆等按照有关规定和国家配置标准,本着与监督执法任务相适应原则进行配备。完善卫生健康监督执法信息系统,推进互联网+监督执法

重点工程6

“蓝盾行动”品牌工程:结合卫生健康行业依法执业风险评估,每年制定监督执法“蓝盾行动”方案,推行“互联网+监管”和信用监管,每年确定专项整治重点,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在多个专业领域打击违法行为,净化医疗卫生服务市场环境,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打造“执法为民、护卫健康”的监督执法聊城品牌。

“智慧卫监”工程:加快推进监督执法信息化建设,全面应用卫生健康综合监督信息系统,推动监督执法向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转变。推行医疗机构、医护人员“一码监管”,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提升智慧监管水平。一般程序案件全部进入信用中国山东、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山东进行公示,“双随机”抽查结果在本级卫生健康部门官方网站或政府网站公示。

牵头部门:卫生健康委,参与部门:发展改革委、财政市场监管局

四、加强组织与实施

强化组织领导

坚持和完善党领导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党的建设,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各级政府应当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健康理念融入各项政策,坚持预防为主,完善健康促进工作体系。将规划实施列入工作目标,县级政府应当制定并落实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统筹协调本行政区域医疗卫生与健康工作,科学配置区域医疗卫生资源,举办医疗卫生机构,为居民获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保障。

加强部门协作

卫生健康、发展改革、财政、自然资源、机构编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医保等部门要加强政策协同,协调推进规划编制与实施。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拟订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并适时进行动态调整;发展改革部门按规定做好医疗卫生基本建设项目的立项审批工作;财政部门要按照政府卫生投入政策落实相关经费;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依据国土空间规划,合理保障医疗卫生用地;机构编制部门要依据有关规定和标准统筹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编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制定配套人才支撑政策;医保部门要完善医保配套政策;其他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做好相关工作。

动员社会参与

加强爱国卫生组织机构建设,健全各级爱国卫生工作网络,乡镇街道、村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明确专兼职爱国卫生工作人员,将爱国卫生运动与传染病、慢性病防控等紧密结合,融入基层治理,推动形成自上而下行政动员与自下而上主动参与相结合的群众动员机制。健全社会健康教育网络,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健康知识普及工作。

严格规划实施

县(市、区)要及时公布规划信息,将纳入规划作为建设项目立项的前提条件。建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和资源配置定位目标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形成科学的组织管理模式和有效的运行机制。强化规划实施监督与评估考核机制,开展进度和效果评价,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研究解决对策,不断提高规划对区域卫生资源配置的指导能力,逐步提升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行效率和社会效益。

 

 

 

 

 

 

聊城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室                              2023718日印发

关于印发《聊城市“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的通知(聊卫发【2023】4号).doc

关于印发《聊城市“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的通知(聊卫发【2023】4号).pdf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

目录导读